极乐山庄
banner
当前位置:主页 > 极乐山庄
持戒念弥陀 安然得解脱
发布者:admin  发布时间:2016-05-10 05:47

  
  佛陀是一切智者,慧心无碍,自觉觉他,欲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,住常乐我净之涅槃城。但是,众生业习固结,任性颇多,起惑造业,无非是堕落之因,轮回之果。因此,佛陀在引导众生学种种法门,修种种妙行,证种种圣果之基础上,先制戒律,规为绳墨,不当为处,如宫廷之禁阙,不可擅近一步;应当行处,如见义而勇为,理应尽心尽力。
  
  善知戒律  端心正意
  
  戒律在佛教体系中,虽然占据基础和根本性的作用,但因为戒条比较枯燥和繁杂,持守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和要求。所以,戒律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容易被忽视和误读,导致很多人想学戒律却不知从何入手,或者听到错误的戒律知见而望戒兴叹,甚至于学习戒律的相似法,南辕北辙,可不哀哉。下文,列举几条戒律的原则性问题,使大众善知戒律之东西南北,从而端心正意,以期亲近戒律,受持戒律。
  
  首先,明晰戒律的重要性和根本性。戒律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戒律乃佛教之大根大本,如土地承载一切,没有土地,万物不能生长,一切生命凋零,自性功德的春播秋收也成为了虚空阳焰。所以,学习任何法门都必须学习戒律,没有离开戒律的佛法,更没有不学戒律的行门,且佛魔之差,常常因戒律而判。经典中关于戒律的开示很多,相信大家也看了不少,可谓耳熟能详,本文就不再一一列举,但希望大家一定要发心持戒,哪怕因缘所限,暂时无法圆满地持守,也应该生起殷重、恭敬与期慕之心,发愿有因缘时,一定要好好持戒,绝不轻忽。
  
  其次,戒律具备普遍性和权威性。从初入门的佛弟子学习三皈五戒到圆满的佛陀,都需尊重戒律,如戒之法、如戒之理而行自利利他之法业,《梵网经》云:“佛告诸菩萨言: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。”“此十重四十八轻戒,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,我今亦如是诵。”因此,无论任何人修学佛法,皆不可凌驾于戒律之上,以此可作为辨别善恶知识之根本(佛菩萨圣人应机示现的游戏神通有深意,并非毁犯戒律,此类示现一般较隐秘,凡夫绝不多见,切勿附会)。戒律的权威性是指唯佛制戒,而菩萨、祖师、大德等只可按照戒律之内外含义,进行原则下的阐述与注解,开显佛陀的本意,指导受戒者如法持守,减少犯戒、破戒的可能。
  
  第三,戒律的必要性和存在性。很多人学佛之后,会产生一种知见:认真学佛,好好做人,把五戒十善落实,就是守戒,不需要刻意去受戒了。这个观点,实际上是严重偏差的。戒律和善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受戒有一整套完整的仪轨,受戒者经过发心、解义、求戒、忏悔、羯磨、发愿、观想、纳戒成体,最后才圆满了完整的受戒过程,得到了最为珍贵的戒体(阿赖耶识中的善种子,自然具备防非止恶的功能,是真实存在的法性力量),与戒法、戒行、戒相合为完整的戒律心行,方可得到持戒的无量功德,指向解脱。而按照五戒十善等戒条的要求去做,没有受戒,那么只是行持善法,所产生的是人天福报,虽然可以回向求生西方,但功德远逊巍巍戒德,不可不知。所以,受戒是持戒的前提和必须,戒体是戒律和善法的根本性差异。
  
  第四,戒律的圆融性和可悔性。很多人对戒律可谓既爱又怕,一边想好好学戒、守戒,一边呢,觉得自己条件所限,可能会触犯戒律,觉得犯戒是造业,罪很重,因此不敢受戒。其实,这种担忧大可放下。戒律并不是死板和教条的,戒条有开、遮、持、犯及圆融的一面,比如当我们无法一下子全受五戒的时候,可以先选择自己有能力受持的部分先受,再慢慢圆满;比如我们受了不杀生戒,但是无奈的情况下,吃三净肉并不直接犯杀戒;不妄语戒在救度众生的基础上有方便妄语等,当然这些特别的开缘并非鼓励大家去轻慢和毁犯戒律,而是在业力拘缚情况下的两害相权取其轻,当慎重之,明辨之。同时,持守戒律不清净时,可以忏悔,透过忏悔清净过失或罪业,继续努力,不断进步。凡夫有妄想执著,很难戒如冰雪、纤毫不犯,但守住根本大戒,其他的可以在生活和修学中不断学习,不断完善。就好比孔子七十才不逾矩,我们只要用心,随着自身的努力和三宝的加持,戒律的持守必会慢慢地如法起来,会有云开日朗的一天,应当生起信心和欢喜心。
  
  第五,戒律的自律性和自由性。戒律往往被视为约束性质的内容,很多人认为受持戒律之后,工作、生活和修学会遇到相当多的不允许,不能杀生、不能说脏话、不能欺骗、不能喝酒、不能……种种的不能带来很多痛苦和无奈,因此,不愿意去持戒,觉得不持戒会更自在一些。其实,这个观点是错误的。当我们不持戒的时候,难道杀生、说脏话、欺骗、喝酒就没有罪过吗?杀生断人命,脏话惹人烦,欺骗伤人心,喝酒害人身,都会产生不吉祥的恶报,损福折寿,堕落深渊,被业力越缠越紧,得不到身心的自在和欢喜。反之,如果我们持守戒律,行事有度,那么习惯成自然,戒律会成为下意识的自律标准,不仅避免了造很多业,还能增上智慧福德,得到身心安泰,自在吉祥,生活、工作和修学如空中月,出于云翳,一路顺利。
  
  透过上述五点,我们可以看到戒律是佛教的幢相和生命,戒如明日月,亦如璎珞珠;更可以体会到佛陀制戒的悲心和戒律的重要,当建立正确的知见,端正自己的心行,用仰信心、恭敬心去求解脱法的戒法,并一点一滴地持守,必会得到感应和加持,为自己的佛法修学和解脱资粮加分进德,也为大众做一表率,所谓自利利他是也。
  
  持戒念佛  知行合一
  
  戒律是一切佛法的基础,所以也当然是净土法门的基础,因此持戒念佛,就变成了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,更成为每一个念佛人的必修课程。
  
  首先,从理事、性相、体用、因果而言,持戒是事、是相、是用,戒律是理、是性、是体,形成理事一对,由内而外,给我们行持以规范,破除理事分张之恶,约束身口意三业之习,以此为因,增上念佛之功为果,更是从初机开始,仿效诸佛如来之严谨心行,虽然或不能达到惟妙惟肖,但同样的发心和赤诚的行动,却是我们感通佛力必不可缺的心要。
  
  其次,持戒和念佛有深层次的关联,虽然我们通常情况下,是以持名念佛的方式进行,但实际上,一句佛号,包含了阿弥陀佛之万德,我们念佛的当下,就是了他即自的当下,就是我们接纳阿弥陀佛全体功德的当下,我们内心中本具的佛心佛行就会逐渐显发,而戒者佛身、律者佛行,戒律代表了佛陀的身行规范,具备普世价值,以内心的持戒之心,加之外在的持戒之事,就与佛号功德耦合,如水投水,似空印空,相辅相成,互为增上,成为合力,倍增信愿。
  
  第三,我们的祖师大德也以身垂范,持戒念佛,良好的传统和家风,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话。如: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临终时,弟子们请大师喝一些药酒,大师不喝;又请求喝米汁,还是不喝;最后请喝蜜水。大师令解说戒律的僧人,翻阅律文,看是否能喝,律文未翻完就圆寂了。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护持戒品,纤毫不犯,且从不举目视女人。净土宗六祖永明大师重视戒律,尤重菩萨戒,并以菩萨戒,为往生重要资粮。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以戒律为根本,以净业为指归,整饬清规,精严律制,并亲自著述,阐发戒律精义,布萨羯磨,举功过,行赏罚,丝毫无错。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目睹当时律学多讹,不重戒律,遂以弘律自任,撰述《重治毗尼事义集要》、《梵网合注》等。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到普仁寺,见一僧人仆地而死,瞿然悟世无常,修持益加精进。严持戒律,不离衣钵,日止一食,胁不贴席,终生不懈,大师遵莲池大师持戒念佛之遗风,一生以“行在梵网,志在西方”自励。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自述:“至湖北莲华寺,讨一最苦之行单……次年四月副寺回去,库头有病,和尚见光诚实,令照应库房。银钱帐算,和尚自了。光初出家,见‘杨岐灯盏明千古,宝寿生姜辣万年’之对,并《沙弥律》,言盗用常住财物之报,心甚凛凛。凡整理糖食,手有粘及气味者,均不敢用口舌舔食,但以纸揩而已。”《文钞》内,印光大师反复叮嘱大众持戒念佛,强调戒为基址,净为归宿。诸位祖师,以身垂范,慈悲至极,无以复加。
  
  再看我们熟悉的寄心净土的高僧,如马鸣菩萨、龙树菩萨、昙鸾大师、道绰大师、圆照禅师、憨山大师、中峰禅师、楚石大师等都是严持戒律之高僧,乃至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近代往生随闻录》等著作中提到的往生者大都持戒念佛,清净三业,留下了光辉的榜样力量。
  
  如今,虽然时代不古,持戒念佛的内因和外缘都远不如古时清净与自在,往往业风吹袭,令我们无所适从,虽有心持戒,往往感叹力犹不足。其实,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,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,自暴自弃,虽然环境的改变给我们持戒带来了这样那样的困难,但戒律在原则上,也有时代性的融通和善巧,比如:交通工具的便捷使受戒变得方便,印刷和媒体的发达使学戒的资料容易获取,通过购买食品避免了自己耕田伤害众生……总而言之,戒律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消失,戒德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减损,我们通过积极的心态和用心的方式,沿着前贤的足迹,随缘随分、随心随力地认真践行持戒念佛,如法修行,必能得到理想的善果,解脱的希望,克成净业,早证菩提。
  
  佛在世时,以佛为师;佛灭度后,以戒为师。诸佛法戒,蕴含自行化他、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资粮,《梵网经》云:“佛灭度后于像法中,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。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,持此戒时如暗遇明,如贫得宝,如病者得瘥,如囚系出狱,如远行者得归。当知此则是众等大师,若佛住世无异此也。”《四十二章经》云:“佛言:弟子去,离吾数千里,意念吾戒必得道。若在吾侧,意在邪,终不得道。”这些法语都是佛陀慈悲的谆谆叮咛,切切提醒。古德云:“唯菩提之植种,仰戒律以培根,诚为正法之堤防,永作心宗之城堑。”愿大家皆能正视戒律,持戒念佛,精进修持,海会相期。

  《净土》杂志2015年第5期   文/西有